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这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我国乡村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框架下,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的方向认识不清,简单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盲目引入污染较重的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大肆拆具有浓重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对乡风乡俗无差别批判,导致部分农村失去原来的色彩,变得千篇一律,发展后劲不足。对此,党中央强调,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保留和发展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在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发展。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特色各异,每个村落都有各自的乡风乡俗、风景名胜,如果不加调研,盲目改造,疏于继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就无法实现差异化发展,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发展,但由于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动力。因此,必须对地方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作物生产情况、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科学统筹,制定长期化发展战略,像渠县龙潭镇,依托高山,发展茶叶基地,因地制宜,集茶、旅、康养于一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美山美景发展旅游业,形成自身特色,取得长足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宜居乡村。坚持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规划之初,优先发展污染较少的经济作物产业、旅游业,要求我们摒弃紧盯经济发展总量、GDP等单一发展指标的做法,坚持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绿水青山,要求我们对污染严重的低端、零散养殖业坚决取缔,加大打击力度,探索建立集成化、规模化的养殖产业,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乡风文明。体现乡风乡貌,关键在人,人的素质提高了,乡风乡貌自然向好。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村花大力气搞建设、搞经济,却惰于建文化场地、搞文化宣传,村民收入是提高了,但素质、眼界却还如同井底之蛙。再者,村民的观念、眼界会直接影响整个村建设的方向、进度,试想,如果一个村的村民只想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接受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用地解决不了、发展不愿出力、建设不愿出钱,何谈经济发展、共同富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保留、继承、发展乡风文明,才能实现乡村的长久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