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千亿荔枝产业的进阶之路: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王牌

文章来源:正商参阅    作者:CR50     日期:2022-01-08 21:30:40 阅读量:

千亿荔枝产业的进阶之路: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王牌

2-22010R1322Q04.jpg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枚玲珑剔透的荔枝果背后,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底蕴。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荔枝最大的生产国;而广东作为我国荔枝大省,面积和产量均超全国一半,种质资源最丰富,栽培品种最多。

 

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荔枝开启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如今荔枝是广东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荔枝投产面积394.93万亩,占全国49.83%,产量147.31万吨,占全国50.07%,带动从业人员180万人,已成为推动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01

从大到强

广东荔枝突破三大产业卡口

 

可以说,如今的广东荔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产业规模壮大之后,亟需解决几大瓶颈问题,完成从“大到强”的进阶,实现更充分高质量的发展。

 

畅通销售,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无缝转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名诗不仅反映了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同时也暴露了荔枝天然的发展局限——

 

荔枝虽然品相俱佳、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水分充足、保鲜期短和上市期集中等天然特性,也会造成销售期短、销售半径小的问题,甚至会引发区域性的滞销情况。而出现这种滞销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农产品真正过剩了,而是供求信息封闭在一地、一省或一个区域内。

 

近年来,广东省围绕这一产业痛点,持续推动农业生产与销售方式的革新。一手抓供给,加强荔枝生产布局优化、推动冷链运输等技术创新,一手拓销路,加强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地方性水果走向全国乃至海外销售市场,推动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无缝转化。

 

提升附加值,从“夏季限定”变为“四季可期”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附加值提升的关键手段。在广东,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品牌,比如新会陈皮村、佳宝九制陈皮、济公喉宝、丰收菠萝罐头等果蔬加工品牌,皇上皇、鹰金钱等广式腊味和肉制品加工品牌。

 

荔枝产业调研显示,广东荔枝产业超过90%以鲜果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率不到10%,与苹果、柑橘等大宗水果的加工量(60%以上)相比较,加工比例显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发展荔枝深加工不仅是推动产品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宽荔枝销售时空的关键渠道。由于荔枝采收集中在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保鲜难度大,在上市高峰期尤其是荔枝丰产的年份,果品鲜销将面临很大的市场压力。荔枝加工将会使得产品从“夏季限定”变成“四季可期”,实现产业大规模增长。


创新经营,从“单兵突进”到“组织化作战”

 

无论是荔枝还是其他粮食蔬果等一产作物,传统经营方式往往呈现“小农经济”的特征,曾经是导致广东荔枝、菠萝、香蕉、龙眼等农特产品发展小散薄弱,“千军万马闯市场”的重要问题。

 

要打破这种困局,就必须实现从经营思路的创新。像贵州老干妈对于当地辣椒产业、贵州茅台之于白酒产业等,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力量提升广东荔枝等农业特色的产业势能是广东的关键发力方向。正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所言,“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既要抓生产又要抓市场,要改变过去重生产、轻市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02

政企合作

助力广东荔枝向千亿时尚市场迈进


为了破解产业当前瓶颈,推动广东荔枝向更高质量发展。1月5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药集团联合南方日报社、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承办的首届冬季荔枝产业大会在广州举行,旨在通过多主体联动多措并举赋能广东荔枝再上台阶。

2-22010R13323Q0.jpg

首届冬季荔枝产业大会上,“共同发展荔枝产业合作项目”举办签约仪式


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政产学研协作提升产业附加值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通一二三产业闭环,是推动广东荔枝价值跃升的关键破局之道。近两年在广东相关部门的带动下,广东荔枝加工行业已经实现了较快发展,但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加工深度,还需要不断深化社会各方力量的聚力合作。

 

为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全省各荔枝深加工企业开展更全方位、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本次会议上广东成立了“荔枝深加工企业联盟”。联盟将致力于加强产业交流合作,解决荔枝深加工的共识性问题,加速关键成果转化,促进广东荔枝加工产业化发展。

2-22010R13444350.jpg

“荔枝深加工企业联盟”成立

 

“市场牌”也要打好“科技牌”。以技术创新深挖产品价值,以产品创新提高产业价值。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分别发布了荔枝营养健康效应及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荔枝γ-氨基丁酸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成果”。研究证明,荔枝中含有丰富的功能氨基酸与多酚类化合物,在美容养颜、提升睡眠质量上具有一定功效。

2-22010R13K4248.jpg2-22010R13PD08.jpg

荔枝科研成果发布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特别点到,希望有关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比如广药集团要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在市场、渠道、物流、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东荔枝品牌,推动广东荔枝产业振兴,广东荔枝世界享有。  

 

在各方主体联动中,广药充分表现了龙头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企业联盟的成立,还是荔枝科研,都发挥了牵头引领作用。广药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投入科研费用,与专业的实验室团队一起探索荔枝相关功效,推动荔枝科研项目的持续研究和荔枝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把荔枝科研成果转化为荔枝产业经济新增长点。

 

以打造特色品牌为抓手,推动区域性产品走向全国

 

如何使地方特产打破区域局限,成为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大众消费品?

 

答案是“品牌”。基于一二三产融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打造符合大众消费语境的“知名品牌”,再通过全国性的营销渠道不断强化品牌认知力、品牌影响力。

 

比如王老吉凉茶,让一碗粗黑的小众茶汤华丽转身为火遍全国的大众饮料;还有刺柠吉,让“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刺梨“野果”升级为2021年全国销售额达到10亿的“金果”饮料品牌。

 

此次广药王老吉打造出了“荔小吉”等十八款荔枝系列新品,荔枝真果汁系列、荔枝气泡水、荔枝醋、荔枝酒等饮品,以及荔枝燕窝、荔枝花胶、荔枝米酿等滋补品等。丰富的产品矩阵和“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荔枝”概念,为广东荔枝产业延长产业链、带来新动能。

2-22010R1393YK.gif

2-22010R13911558.gif

广药集团“荔小吉”系列新品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大会聚焦“冬天可以吃的荔枝”,推出健康时尚的荔枝新品,有利于扩大荔枝认知度、时尚性和价值。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向新则指出,广药集团把脱贫攻坚中积淀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帮扶经验,运用到荔枝健康食品研发中,推动荔枝由鲜果销售走向深加工,带动荔枝走出田间地头,以更加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让“荔枝红”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集群化发展为支撑,带动乡村振兴

 

“‘粒荔’皆辛苦,努力争取不让果农的心血烂在树上!”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曾如此说道。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打造一方名牌”,促进地方经济;还在于“养一方人民”,带动当地人口脱贫致富。

 

不少企业都以就业扶贫等方式,以产兴农,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其中,广药集团在黔南州惠水县设立的王老吉和刺柠吉加工基地,占地300亩,大大带动了当地人口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山区移民户和建档立卡户。

2-22010R14116262.jpg

刺柠吉生产基地

 

为破解当前广东荔枝产业经营小散薄弱问题,推动行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广药将在广州从化、茂名成立两家全资子公司,打造广药王老吉广州从化产业总部及茂名·高州生产总部,发挥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辐射带动全省荔枝产业发展;以茂名作为重点和示范,打造荔枝产品生产示范性基地,形成双总部模式引领带动荔枝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此外,广药将进一步深化与广州(从化、增城)、汕头、惠州、阳江、湛江、茂名等荔枝产地的合作,按照“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方式构建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加快构建全省现代荔枝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2-22010R141402Z.jpg

首届冬季荔枝产业大会上,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致辞

 

这也是广药既有帮扶经验的势能转化。近年来贵州刺梨在“刺柠吉”的带动下发展壮大,广药信心将这一成功的经验应用到广东荔枝发展中来。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希望为荔枝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延长荔枝消费周期,培育荔枝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并推动荔枝产业集群高端要素加速聚集,从而把广东荔枝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03

结语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无论供给侧资源还是消费侧市场都具备重要优势,关键是需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像广东荔枝、贵州刺梨这样的案例出现,通过政企合作、多方联动的方式,推动供给侧创新升级、挖掘需求侧巨大潜力。让地方特色从初级“产品”向高价值“品牌”跃升,以特色“品牌”牵引高质量发展产业“王牌”!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