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乡村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钢     日期:2020-09-01 13:32:22 阅读量: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同时,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谋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改革发展,将乡村文化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

乡村兴则国家兴。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不仅是文化本身的胜利,也代表着亿万农民在文化精神上的认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用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创造性,致力于乡村地域文化、公共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化,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建设乡村文化要求乡村地域文化、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均达到高度发展水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力。建设乡村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协调、良性”发展。从我国以往的文化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事业同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搭建起的联系是有效的: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如火如荼并滋养了乡村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乡村公共文化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快速提升,显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乡村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力的乡村文化经济日渐成熟;各项乡村文化事业的实践意义均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

加快建设乡村文化振兴,要把握乡村文化振兴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现阶段,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发展方面有一些优势,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村庄历史遗迹的保护、注重村庄认同感的维系等方面,处于发展较快水平,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凝聚了人民群众对乡村的价值共识。但也有乡村传统地域文化薄弱现象发展,例如在传统文化中,“面子”和“人情”是乡村社会交往的主线,在现代乡村社会逐渐演变为红白事的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相互攀比等陋习。

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方面,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乡村文化站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34340个、从业人员达101970人,整体上延续了从2011年开始的稳步增长态势,符合了全国乡镇文化站的评估标准要求,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有效运行。2016年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0.84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发生较大变化,从书屋实施前后的0.13册增长到1.25册,增长近10倍。2017年到文化站活动的人次达20177万,近年来群众主动参与、学习各种文化实践形式的热情越来越高,人数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文化服务地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如文化服务流动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文化长廊等,系列文化工程使得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覆盖区域更加广阔。但也应看到,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依然不平衡,发展体系尚需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人均占有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资源的比重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文化形式方面缺少创新,远远不能满足群众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需求。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旅游消费形成广泛的产业集群,从而满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需求,并形成完善的城镇服务体系,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的GDP比重逐年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乡村文化事业的推动下,通过文化产品、旅游消费形成广泛的产业集群,全国以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为内容的乡村文化产业机构多达两万多家,并保持着良好增长势头。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基础设施互联和互通需求,塑造了乡村和区域文化品牌,反过来促进乡村生态建设和发展,由此推动了乡村相关休闲、娱乐、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出一些问题,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地域上发展不平衡、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等。

建设乡村文化,不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着力解决乡村传统地域文化规模、结构、效益的不均衡,要用现代的、灵活的、市场的形式和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让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培育相得益彰,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公共文化供给的角度出发,从源头上弥补乡村文化的缺陷。公共文化资源应集中在农村地区,弥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的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树立牢固的地位。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文化广场,农村风俗民俗展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我们必须从文化产业链入手,重振农村文化优势。要因地制宜,着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充分调动红色文化史,优良民俗,传统文化技能和乡土特色等地方文化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并行激活与传承,推进主题文化活动,实现农村文化价值与经济的统一发展,从而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为乡村文化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现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发展农村文明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促进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化,制度上的巩固和实践的实施。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科学研究体系,组织乡村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树立一流的乡村文化品牌;打造乡村文化人才形成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了必要的软环境。不断提高乡村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培养一支知识渊博,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热爱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队伍。

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治理文化,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充分保护农民群体的民主权益,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振兴。高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农村美德体系, 倡导具有高度认同和强大动力的农村美德文化。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辉煌,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钢,系辽东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东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