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清晨,从北京城区沿108国道向西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京西以“日出天门、月悬洞中”奇观闻名的古村落——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随着天门山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的百亩梯田如星罗棋布般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在夏日的晨曦中犹如条条翠色丝带在山野闪烁,美不胜收。而对于村里曾经的低收入户贺明付来说,如今靠着绿水青山,他的生活和收入就如同梯田一样“盘旋直上”,过上了生态致富的好日子。
照顾小土豆比照顾孩子还上心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南辛房村见到贺明付时,他正顶着烈日,在田里捡拾一个个只有鸡蛋大的小土豆。“这是我们今年新种植的‘米拉’土豆,它和咱们平时吃的土豆可不一样,别看个头儿小,但是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硒元素。”贺明付小心翼翼地捧着刚出土的“皮薄鲜嫩”的小土豆,生怕磕了碰了。刨土豆、分拣、装箱、运输……贺明付带着20多人的小队分工协作,每天能收获数百斤土豆。
看着贺明付熟练地指挥着“流水化”作业,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个种土豆的“新手”。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份,在潭柘寺镇政府的对接下,门头沟区科信局自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引入原产于德国的“米拉”小土豆,并于5月份在南辛房村种植了30亩。而从小土豆落地的第一天起,贺明付就一心扑在了田里。
“这土豆长得快,一周就能出苗,生长期60天,一天一个样儿。”贺明付照顾这30亩小土豆,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心。他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忙活,一干就是8小时,间苗、松土、滴灌……每个生长环节都不敢大意。
辛勤的劳作也有了回报——通过在果园务农,贺明付每天有80元工资,再加上村里种植的土豆等农作物销售后的分红,他今年的收入可达2万元。如今,生活在安逸的乡下田园,与葱蔚洇润的农作物为伴,这样的日子让贺明付感到满足、充实。
低收入户靠帮扶种植基地“脱低”
就在5年前,贺明付家还是南辛房村的低收入户,当时他和老伴都没有正式工作,靠着政府补助生活,偶尔到城里打打零工,年收入不足8000元。全家人的生活和收入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当年村里建立了低收入帮扶种植基地。“我有力气,苦活儿累活儿都能干,总吃政府补贴实在不好意思。”贺明付没有多想,直接参加了村里种植基地的开垦工作。
那时的天门山山脚杂草丛生,连土路都没有,村干部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铺路、垒石、翻土。“现在这100亩田地,都是我们那时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开垦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贺明付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里给的每天80元“工资”。梯田开垦完成后,潭柘寺镇与门头沟区科信局对接,引入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在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低收入户进行帮扶指导。
当然,致富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我们种植了藜麦,但是受气候、地势等条件限制不能打药,后来长虫了。”尽管2018年种的藜麦收成不好,但村里种植的灵芝、丹参等仍获得了集体收益5万元,算上工资和分红,贺明付的年收入一下子翻番达到1.5万元,正式摘下低收入户的“帽子”。
去年,村里种植蘑菇、红薯等获得集体收益8万元,贺明付的年收入为1.8万元。今年种植的小土豆、蘑菇等村集体收益有望突破10万元,他的年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文/本报记者 蒲长廷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相关
小土豆丰收效益高 未来将变“大产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南辛房村开垦的100亩梯田分别种了30亩土豆、40亩蘑菇以及30亩中草药等作物。种植、间苗、除草、滴灌、看护……与贺明付一样,如今南辛房村的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这个曾经的低收入村围绕特色土豆打造乡村特色种植品牌,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特色种植、生态旅游为增长点,转变村里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种植的小土豆很成功,未来将发展成‘大产业’。”南辛房村第一书记李超轶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村里种的小土豆大丰收,产量达到1.5万斤,仅15天就被电商平台和央企国企抢购“一空”,销售收益近8万元。随着小土豆正式在村里“落地生根”,未来他们将增加种植面积。
“这些年来,村里一直优先给低收入户提供相应的务农岗位,还与石龙经济开发区对接安排就业岗位,帮助低收入村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李超轶表示,今年村里的172户低收入户共303人将全部“脱低”,而南辛房村这个曾经的低收入村也正式“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