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国将彻底消除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是推进新时代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全面脱贫的深化提升。乡村振兴是全面脱贫的延伸,同时,也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确保乡村居民脱贫不返贫,才能实现生活富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从理论和宏观层面上讲,必须力求:
其一,坚持走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最新最全面阐述。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其二,坚持由短期调控向中长期管理服务转变。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被帮扶村民则处于被动地位。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工作推进中,政府可以集中精准发力。但在解决相对贫困的“持久战”中,政府应该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强化贫困个体、企业和政府三者间的协同激励机制。2020年后,政府应当重点提供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在激发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基础上,政府应为其提供机会均等化的向上流动路径与机会,为贫困儿童提供均质化的公共服务,制定机会均等化的教育政策,加大农村青年职业教育投入,增强弱势群体就业能力。
其三,坚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衔接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产业衔接。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和技术集成基地。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发展全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内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新型服务业。
其四,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本世纪以来,中央针对“三农”问题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举措的落实,使得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随着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变化所蕴含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也必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将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相互影响和良性互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其五,坚持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文化传承;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是对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突出了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用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这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
其六,坚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提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遵循。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标。把抓德治和抓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抓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确保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带头执行各项改革举措,乡村治理体系的提升与完善才会有坚实的底蕴。村规民约是成本最低、也最有可执行力的乡村基层制度安排。应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农村弱势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支撑。(作者系上饶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