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文件提出,到2025年,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创业层次显著提升,创新创业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达到100万人以上。
当前,农村创新创业进展如何?如何吸引和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一些读者及农村一线工作者来信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
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为了积极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带动农村发展,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
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具有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需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因为脱贫摘帽绝不是终点。可见,加大培养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若想培养更多的农村“头雁”,让其带领广大农村群众站在新起点,把乡村建设得更美,日子过得更好,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二是不断创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打好基础,为未来着想;三是不仅要吸引本地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引进人才,如外地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
客观地讲,由于历史等原因,很多农村地区在创新创业上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创业的条件也不充分,这让很多有潜力的人才“敬而远之”,而这正是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头雁”的题中要义。唯有加快脚步,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全力扶持,才能让农村带头人脱颖而出,以带动一方、辐射一片,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作者刘天放,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
培育永久牌领头雁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各类人才作支撑,尤其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挑大梁。各地要把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培育和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首先,把培育乡村产业与培养农村优秀双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以乡村产业振兴托起双创人才的孵化基地,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在农村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使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相辅相成,为培育永久牌双创领头雁强本固基。
其次,为农村双创人才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环境。既要从政策层面鼓励人才在农村创业兴业,又要从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给农村双创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便利,使其在农村有优越感和成就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成就一番事业,既体现自身价值,又有理想的收益。
第三,不断增强新农村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让优秀双创人才在农村干得好、留得住。农村双创人才不应是飞鸽型,而是要做永久牌。要创造条件,促进双创“领头雁”在农村筑巢生根,把事业做长远。因此,乡村振兴要与农村“双创”人才培育统筹兼顾,一并推进,尤其要增加和拓展“双创”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机会和空间,让“领头雁”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展翅飞翔。
(作者王宗征,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
“买鱼”更要“筑池养鱼”
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从哪里来,是摆在当下很多农村的一大问题。近年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入乡创业,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农村创业,他们都应该是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重点培育对象。除了在一些关键技术性行业或岗位“花钱买鱼”,不惜重金聘请人才,还要通过“筑池养鱼”的方式,让本地“田秀才”“土专家”一对一地带徒弟,并把他们送到相关院校,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让他们在地方发展中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还要重奖“领头雁”。对于已经涌现出来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必须舍得付出,强化政策扶持,推出系列化供给服务,以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期望什么资助什么的“倾斜扶持式”,让“领头雁”们获得真正所需的支持。重奖“领头雁”的政策机制,应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要公开透明,让“领头雁”们尝到“甜味”,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创新创业行列,壮大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队伍。
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不能等人才上门来咨询,不能靠人才带项目来创业,应通过情感拉人、沟通引人、环境造人、待遇留人等机制,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志在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农村的条件和环境,本来就对人才的发展、项目创新创造等存在很多制约,如果嘴上的政策说得好听,当创业者遇到困难时却找不到人,那样的地方怎能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作者卞广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江东路)
闯过“钱、地、人”三道坎
我是从自家的承包地上试种大棚蔬菜起家的。最初只有一个棚,一年下来有时赚钱、有时只能保本。经过核算,我感觉只有规模种植才能化解市场风险。于是,我就和亲朋好友一起联合种植大棚蔬菜。几年下来,我们这个合作社效益不错,目前已发展到30座大棚。
这些年的大棚蔬菜种植,我们经历过三道坎。第一道坎是“钱”。如果想把合作社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一定水平,手头没有足够的钱,是难以干成的。第二道坎是“地”。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需要连片的土地,而农村的土地大多数都是不连片的,每家几亩每户一小片,在私下调换过程中,有一家不同意,合作社的项目就无法实施。第三道坎是“人”。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管理销售人才。
在这三道坎中,我们合作社已闯过了“钱”和“地”两道坎。这得益于去年市里推行的“三变”改革,就是“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里按市、县两级要求,村委会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0多亩适合大棚蔬菜种植的土地,农户把土地经营权变成股权,把一些专项扶贫资金变成了股金,建成5座蔬菜大棚。农民成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股民,平时还可以到合作社来打工挣工资,积极性比较高。
目前还剩最后一道坎——人。经过驻村第一书记做工作,在城里做装修工作的一名退伍军人回村参与棚菜种植和经营。他眼界开阔,懂得互联网营销,对新事物接受快。目前,他经营着自家的3座大棚,还承包了别的村的5座百米大棚。我们这里正支持他申请家庭农场资质,打造示范农场,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我们期待,通过这些一件件具体的帮扶举措,培养起更多创新创业带头人,把村里的大棚蔬菜事业做大。
(辽宁省黑山县荣吉大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荣吉讲述,侯树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