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稳定的、生产性的、可持续的村庄,正是中国稳健而高速城市化的前提。”贺雪峰在其新作《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中,给出了这样的论述。
贺雪峰认为,村庄是生产性的,是农民进城的出发点,又是其进城失败时的退路。中国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村庄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显然不是要让农村变得比城市更好,从而吸引城市人来乡下居住,而是要持续为进城农民提供村庄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贺雪峰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在公众的视野中,贺雪峰曾因对城乡二元体制问题的阐发而闻名。他曾认为,城乡并没有完全的对立和冲突,尤其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农村兴办工业,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来。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政策保障了农民在宅基地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力,这样的政策在城乡之间创造了一个弹性空间,避免了城市贫民窟和中等收入陷阱等现象的出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3年到2020年间,中国农村的发展情况总体好于城市。2013年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翻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一跃变成2020年的17131元。而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从2013年的26467元,增长至2020年的43834元。在贺雪峰看来,上述情况也主要归因于国家着力推行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正在发生变化,而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似乎也在发生变化。2021年12月底,《经济观察报》连线了贺雪峰,谈了谈乡土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与今天。
城乡二元再认识 改革与治理 差异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