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多措并举 更好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漆雁斌 严中成     日期:2020-06-18 13:44:30 阅读量:

 聚焦“农业多贡献”,是四川省委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以“10+3”现代农业体系为重点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恢复生猪产业,守住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加快推进“农业多贡献”,要多措并举,在农业的要素、产品、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重点着力,更好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和基本民生,为“六稳”“六保”多做贡献。


  A


  提升基础地力,促进土地要素多贡献


  “碗里有饭”才能奔小康,要持续重视提升基础地力,促进土地要素在产粮上多贡献。耕地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载体,提升基础地力对于多产高产丰产极为重要。目前我省农地呈现出基础地力提升空间大、同时撂荒逐渐增多的特征。因此,减荒治荒、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区基础地力,改善作业条件,能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切实守住老百姓的“米袋子”,确保贫困地区“不愁吃”,让土地要素做出更多贡献。


  要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与保护农村土地利用。重点是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用好财政引导资金,整合社会资本形成对农田水利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一轮投资,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增强持续产出能力。进一步重视解决耕地撂荒现象,要与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相结合,抓实抓细减荒治荒各项工作,确保耕地利用率。与此相配套,加强山区、丘区耕地宜机化改造,逐步减少土地细碎化、提升机械作业基本硬件,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条件。当然,要分类提升农地地力,更好支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蔬则蔬”“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多功能农业新业态,充分释放要素多贡献潜力。


  B


  恢复生猪产能,促进稳产保供多贡献


  “碗里有肉”才是真的小康,要持续加快恢复生猪产业促进稳产保供多贡献。作为全国主要的生猪生产和调出大省,生猪足量产供事关全省与全国的民生大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叠加影响下,我省生猪产能恢复面临补栏信心不足、补栏成本过高、风险保障不足、新建养殖场站进度缓慢、未来预期不稳等系列挑战。千方百计化解这些问题,加快恢复生猪产业,就能切实守住老百姓的“菜篮子”,实现稳产保供多贡献。


  要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做到“能养则养”。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清除地方不合理的限养政策,确保生猪本地自给率,同时建立地区间沟通协调机制,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区间调肉能力。要重点扶持大型养殖,有效促进规模化养殖,构建紧密型“大公司(大养殖场)+小散户”养殖体系,完善多元化产供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鼓励小散户养殖主要解决农村家庭自足,重点扶持大公司养殖,主要保障我省城镇居民“肉盘子”,并满足省外调肉的需要。要特别加强区域间、主体间和市场间的猪瘟联防联控体系,强化机制化补偿和支撑政策,提升防疫能力,增强市场信心。优化配套保险保费补贴、适当降低养殖补贴规模标准,将培育品种纳入补贴范围,提升中小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形成多品种供应链。当前,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去年各级政府恢复生猪产能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原本计划在年初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民间资本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暂时阻断,已经确定进入的业主,其养殖场站工程建设进度也被压了下来,最佳的养猪周期不能如期启动,也会增加我省今年600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难度。因此,各地要一场一策,加大养殖场站工程建设支持力度,手续能少则少、程序能简则简,把受疫情影响的进度加快补回来。


  C


  培育新型主体,促进农村稳就业多贡献


  能就业才能稳小康,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吸纳就业多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下,不少农民工返乡下乡,相对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新农体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更容易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村就业的多贡献。但目前许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短缺、市场不稳、物流成本激增、新业态拓展困难等问题。


  基于此,要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导向针对性化解难题,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经营能力强的“四强”新农体。要充分用好“互联网+农业”,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空间、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快农业数字赋能、优化订单农业等方式化解农产品供需匹配难题。要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增强城乡要素互动活跃性,定向纾困、因产施策,解决销售难、储藏难、运输难、资金难等问题,帮助困难业主渡过难关。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川渝特色农业产业带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新基建智能化、生态化、绿色化的导向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承载更多新型主体,吸纳更多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带动更多小农户进产业园、入价值链。


  D


  夯实现代种业,促进科技兴农多贡献


  有先导性支撑产业才能持续小康,要夯实现代种业促进科技兴农多贡献。在生物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夯实现代种业,通过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提高抗病抗虫性,减少农药、化肥、药物使用量,能够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减少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的多贡献。


  要进一步促进科企合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推动畜禽种业、作物良种联合攻关,不断健全畜禽种业、作物种业创新体系,夯实种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种业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信贷支持、种业保险等政策落地落实,引导现代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深化种业成果权益改革,引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强化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制定种业质量认证管理办法,创新企业供种营销模式,强化信息服务,引导农户科学选种,构建种业数据信息平台,实现种业可追溯管理,确保种业市场稳定,创新种业发展的信息支撑。


  E


  传承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服务业多贡献


  有文化底蕴才有和谐幸福小康,要重视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服务业多贡献。我省农耕文明丰富多彩,但挖掘、弘扬程度不深、力度不够。深挖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可以扭转传统农耕文明式微局面,为城乡居民打造更具乡愁、更有底蕴、更富活力、更上档次的乡村消费新业态,实现乡村服务业的多贡献。


  要以农业生产为载体,深度挖掘都江堰水利工程、茶马古道、彝寨藏居、东坡肘子、川北凉粉、张飞牛肉等文化内涵,促进农耕文化与农旅业态相融合。要以乡村生活为底色,传承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积极要素,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统一。要以农时节令、丰收庆典为时机,把放水节、端午节、年猪节、腊八节、火把节等民俗节庆与农业休闲、民俗体验有效对接,融合乡村传统气息和时代特色,促进农耕文明与节日庆典相衔接。总之,传承农耕文明,才能更好促进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形成能看、能游、能吃、能住、能购的消费大市场,推动乡村服务业多贡献。


  (作者分别系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漆雁斌 严中成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