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实现生态宜居,应着力在“宜”字上做文章、下功夫,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从生态环境建设入手,以优美环境带动乡村其他领域共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刻领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江苏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同时,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大优势,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推动村容整洁实现“质的提升”的必然选择。经过上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农村普遍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改建了厕所、完善了健身设施等,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生态环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亟待改善。村容整洁侧重于外表的干净整洁,而生态宜居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村容整洁“质的提升”。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在为人们提供充足、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怡静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环境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情乡愁等精神产品。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要的是对“宜”字有深刻的认识,科学把握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有机统一。
客观确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阶段目标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要反映在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满意度上。建设目标应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相一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就近阶段的目标而言,笔者认为可概括为“清、爽、安、定”四个字。“清”和“安”强调的是农民群众对居住环境最基本的需求,属外在的表现;“爽”和“定”强调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精神层次的追求,属内在的本质。
“清”是环境优美的外在表现。整洁的人居环境、干净的水源和清洁的空气,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首要目标。要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围绕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农村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关键性内容,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描绘出一幅村容整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爽”是环境优美的内在需求。“爽”是一种幸福感,是发自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种惬意、爽快,是人们在环境清新、绿色生态、鸟语花香的自然状态中,由眼、耳、鼻、舌、身的感知,进而达到神清气爽、内心愉悦。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既要保持天朗气清的自然环境,又要打造优美怡然的生态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安”是舒适宜居的物质满足。住房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人类生活与健康的基础,前者是乡村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亟需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确保农民群众住得安全、吃得放心。
“定”是舒适宜居的精神享受。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现在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有放心的农产品和安全适用的住所等,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需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仅要让农民群众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有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而且要有平安稳定、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学选择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全面安排,又要突出重点,当前要着力落实好“一控、两改、三增、四节、五循环”等工作措施。
“一控”即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继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实用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农村河湖管理,建立完善河长湖长体系,深入开展县乡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造水美乡村、绿美村庄。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达标排放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决制止在农村地区建设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两改”即改房、改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筹安排村庄和产业布局,突出乡村优势特色,推行实用性村庄规划设计。注重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体现农村风土人情。优先改造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加快推进“空心村”以及全村农户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切实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对新建改建住房的农户,要将无害化卫生厕所按规范同步建设到位。推动在行政村村部及有实际需求的村庄配建公共厕所。探索适应不同地区条件的卫生厕所改建模式,提高改厕质量,加大推进力度,到2020年实现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全覆盖。
“三增”即增绿、增彩、增湿。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充分利用公共休闲场地、乡村道路、河渠堤岸、房前屋后等区域,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及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农村绿量。积极推动“五彩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各种色彩丰富的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等作物植物,除绿色外更多地开发红色、黄色、紫色等色彩,使农村五彩缤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等产业,打造生态产业链。加快退围还湖、退耕还林进程,有序推进农村湿地建设,不断扩大湿地面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净化器”的作用。
“四节”即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深入实施化肥减量行动,推进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加快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开展农业病虫统防统治等服务,减少农药使用总量,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净化,着力推动兽用抗菌药物减量使用,有效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推广水果蔬菜喷灌、滴灌和粮食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鼓励和扶持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五循环”即加速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五个主要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种植业方面,大力推广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加快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加强农用残膜和农资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着力减少“白色污染”。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实行“畜—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利用,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农牧循环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封闭循环”和废弃物的“零排放”。服务业方面,以餐厨废弃物治理为重点,积极推进回收体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循环产业链。居民生活方面,以生活污水、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为重点,建立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在上述五个方面建立循环的基础上,推动环环相扣、多环链接,构建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