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专家为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把脉问诊”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日期:2019-12-10 13:33:12 阅读量:

   12月8日,在由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上,多位专家为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把脉问诊”。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实现农业多元化增值


    当前,农业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分析,从发展方式看,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成本价格的双重挤压,须转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发展基础看,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有条件由增产导向加快转向提质导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现在,乡村已经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也日益具有多元的新经济功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一方面,乡村是二三产业的发展平台,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另一方面,乡村正在成为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一些产业布局的影响趋于弱化,特别是一些生态青睐型产业,如养老养生、文艺创作、科技研发等开始向交通条件、通信设施、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较好的乡村布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未来拥有新的空间。“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不论打造什么新业态、新模式,都要把特色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增值。”王一鸣特别强调。


    多位专家表示,要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畅通农产品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的传递通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农业的衔接,让农业生产更加智慧、让乡村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边远地区,特别是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物种资源的地方,随着互联网对其渗透程度的提高,以前不利的一面有可能变为现在比较优势的一面,从而增强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以城带乡,让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


    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城乡关系备受关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更完善的体制机制和配套的政策体系,是山东省面临的重大课题。


    城镇和乡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城镇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要素支撑和技术支持。王一鸣介绍,可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就更明显。因此,推进城镇化与推进乡村振兴相互联动,必须两条腿同步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资源和要素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价值,否则永远只是潜力。”王一鸣表示,不论是农村商品进城,还是城市人员等下乡,都要求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增强连通性,这就需要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流;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畅通人流和物流,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乡村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打通跨村跨乡跨县的断头路。同时,要加强集镇建设,使其当好乡村商品进城和城市资源下乡的中转站,真正让城乡之间的资源和要素流动起来。


    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多位专家关注到乡村人才振兴问题。“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能够让一部分有文化的、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到乡村去。”叶兴庆表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吸引有本事的人回到乡村,帮助地方发展产业、传播先进的文化、示范先进的生活方式。


    推进改革创新,激活三农新动能


    “制度制约是最根本的制约,很多地方乡村振兴推进不快,根源就在于改革滞后。”王一鸣指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加强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当前,农村土地闲散、宅基地闲置以及部分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为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农村活力,多位专家表示,要注重强化制度供给,加快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在过去几十年里,除了各种制度创新以及政策支持,还有一些投资也促进了中国各个地区农业农村从一个阶段往下一个阶段转化。”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分析,目前投资项目较多,可多关注基础设施。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王一鸣建议,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产品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毛鑫鑫)(完)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