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财税政策如何对“三农”产生影响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李俊生教授从历史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我国农业财政政策制定依据的变迁与政策发展趋势”的大会报告中,回溯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发展脉络、演进趋势和具体特点,归纳了当前我国农业财政政策为问题和不足;对于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如何发挥农业财政政策的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从未来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研究与展望。
在理论研究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何代欣副研究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论证了财税政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从现代国家与现代财政制度的关系、乡村振兴与脱贫发展关系方面,对世界难题性下的中国探索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武汉大学刘成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论述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认为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但各类公共服务提升的水平依然差距较大,财税政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依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更大向“三农”倾斜、财政政策要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等。
在实证研究层面,浙江大学龚斌磊采用变系数生产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中涉及各生产要素质量提升的部分剥离,从而识别财政支出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农业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1978—2015年31个省区市)和县级面板数据(1993—2010年2495个县),从宏观和中观视角,实证考察和比较了各改革阶段财政支出通过不同途径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及其长期总体回报率。研究发现,每一单位当期农业财政支出的增加,能提高0.4个单位的当期农业产出,其中通过全要素生产率途径的影响占到一半,通过提升化肥和农机质量的影响各约占四分之一,而通过改变劳动力和土地质量的影响很小。青岛大学王秋苏选取201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两层Logistic回归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一方面来源于财政支农支出的主效应;另一方面来源于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交互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贫困发生比减少最大的省份为江苏,减少最小的为广西和新疆,这与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有极大的关联。此外,安徽财经大学张维刚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支农支出可以促进农业供给结构优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