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俺这小山村可真是发生了巨变。组组通上水泥路,建成了6处搬迁安置点,原来住在高山上的113户506人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中心村。村里还大力发展茶叶、茯苓、油茶等产业,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在金寨县桃岭乡东冲村,老党员方观茂一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发展,就激动得停不下来。 “关键要感谢俺村的付书记,别看他年轻,可是有能力敢担当,一点不输给老同志。 ”
1989年出生,刚刚而立的付贤悦正是村子的“领头人”。虽说年龄不大,却已经担任了7年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去年,东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全村在册贫困户99户335人有望今年全面脱贫。
“23岁挑下村支书的担子,我也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第一次面向全体村民和党员开大会,我只能先把稿子写好拿到会上去念。 ”而今,面对村里的大事小情,付贤悦已是游刃有余,充满了自信。他说,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省实施的农村党员干部 “素质提升”工程。
付贤悦原本高中毕业,进村后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在安徽农业大学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不仅增长了本领,也实现了个人的快速成长。通过培训学习,他获得本科学历。 2016年,参加全省面向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考试,考上了公务员。今年8月底,又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看到我在村奋斗的经历,村里甚至乡里、县里不少在外打工、创业的年轻人都动了心,纷纷回乡发展。 ”在付贤悦的示范作用下,东冲村打造了一支“最年轻”的村干部队伍,6名在职村干部加上2名村后备干部,全部都是“80后”和“90后”的小年轻,给原先封闭的小山村带来无限青春活力。
“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旨在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处长张明介绍,2007年6月,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部署在现任村“两委”干部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学员由组织部门选拔推荐,参加成人高考,省教育厅给予“单设专业、单独划线、单列计划”政策,学员到学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的国家承认文凭并继续在基层服务和就业。经费保障方面,学员学费主要由省委组织部划拨专项经费和地方财政解决,学员自费不超过20%。
这些村干部学员普遍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村里工作繁杂,怎样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安徽农业大学针对学员特点极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内容上,学校按照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不同特点设置课程。如在园艺产业发展强县砀山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园艺方向;在林业和茶产业发展强县金寨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林学和茶叶方向;在畜牧发展强县利辛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畜牧兽医方向。教学形式上,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全省各地的函授站、农广校等资源,“送教上门”,并根据农时农事闲忙灵活安排教学,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
这些学员毕业后,又回到乡村,利用所学专长“为官一任、富民一方”。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姥长村党总支书记夏发平2017年3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带领村民建成姥长村虾稻共生产业扶贫基地,今年小龙虾、水稻销售收入约41万元,预计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到2020年底,预计突破100万元。
截至目前,我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已培训学员达4.77万人。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蔡德军对此感触颇深:“刚开始培训的时候,村干部们还有抵触,不想学,怕考试,怕占用时间。那时候,一年培训仅1000多人。到了去年,省财政的培训指标虽只有2000人,实际培训的学员达到了5000人。 ”并且,学员也从最初的村支书、村主任,拓展到村干部、村后备干部,乃至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种粮大户、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有的学员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又回炉升造,继续参加本科学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