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大历史观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根源于农耕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主要载体的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从全球看,源自西方城市主导的工业文明正处在式微中,城市化让当代人类付出的代价已经大于收益。化解人类文明危机,急需重建新型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是解决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压舱石”,也是贡献给世界新文明的“压舱石”。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部分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比较脆弱,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脱贫人口933万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85.3万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2307元(全国12550元),不到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的一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不足7000元的高达12.72万户54.04万人;57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国家级27个,接近全国160个县的五分之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促进农民朋友特别是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心任务。个人认为,基于既定土地面积,必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更要瞄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从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入手,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拓宽渠道,精准施策。
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要深入分析研究种植、养殖业的存量和市场潜力,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让“小田变大田”,引导脱贫人口改变发展方式,带来增效性收入。一是对于葡萄之阳光玫瑰、夏黑等特色农产品,以销售新鲜产品为主,要着力打造建水葡萄“绿色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二是对于核桃、牛羊肉等之类农产品,注重叠加与整合,强化研究加工,增加附加值。特别是核桃种植面积4300万亩、干果年产量240万吨以上,要充分挖掘生态、安全、绿色、健康等特点,强化核桃助力提升智力的研发,并将核桃仁与人的大脑外形进行有机营销,发动各级财政预算单位动员职工采购核桃,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精准对接核桃产品特别是核桃乳,让千家万户的“小核桃”变成潜力无限的“大核桃”。三是对于茶叶、咖啡等之类产品,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如绿春县平河镇略马村委会略沙村民小组村民陈嘎普希望,只要帮助提升技术、改善管理,茶叶价格将会从现在的每公斤10元提高到60元至80元甚至更高,亩产值将会从当前不到15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仅种植8亩茶叶可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四是要瞄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高舒适的生态旅游方式,把闲置的宅基地改造成乡村民宿或做农产品初加工厂房,将游客的吃、住、行以及消费等乡村旅游体验过程融入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让脱贫群众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并倒逼广大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
增加工资性收入。全面摸清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区域,县内,省内昆明市、其它州市,省外详细区域,从事的工作。一是通过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丰富就业“技能包”和就业服务“菜单式”,让其择优务工区域和工种,实现从靠苦力挣工钱向靠技能拿工资转变。二是改进技能认定方式。让参加“孵化式”“师带徒”等实作培训人员,达到用工要求后,尽快取得诸如葡萄疏果师、民族区域特色厨师等技能证书。三是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带动转移就业脱贫劳动力向品牌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脱贫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打响“镇雄保安”“临沧管家”“彝族绣娘”“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等劳务品牌,开启乡村振兴“薪”前景。四是农民未来就业方向在县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等,并强调要加快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家知道,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来到城镇县域工作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两种最主要途径,而后者将会成为绝大多数农民未来的就业方向。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实现规模化,意味着未来土地将集中到新型规模经营主体手上,除少部分劳动力,更多的人要靠县域经济发展来实现就业。县域经济靠产业推动,必须要做好布局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向乡镇集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关键。要培育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产业,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机会,让农民获得收入。五是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如建水县南庄镇干龙潭村委会干塘村民小组村民李根,通过父辈技术传授和自身钻研,种植桉树7亩,叶子烤油年收入10多万元,且成为当地桉树油唯一收购商,并与朋友共同经营餐饮店。
增加转移性收入。要强化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保障措施,稳定和加强政策性惠农补贴发放力度,通过医疗保障降低患者家庭支出,加大“雨露计划”等政策力度并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减轻低收入家庭负担,利用“返贫保”等缓解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带来的生活压力。
增加资产性收入。要种好光伏发电这个旱涝保收“铁杆庄稼”,将村集体资产的部分收益量化到户到人,将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工具入股农民合作组织,换来另外一份收入。如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自然村,发挥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地缘循环生态优势,将田园风光、民宅等入股旅游公司,经营所得收入七成归村民,并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的权重分红。2019年2月以来,村民参与分红4次,户均分红7240元。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承担起时代与历史赋予乡村的使命,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牢记使命笃行不怠,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依靠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确保村强民富根深本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