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让农民成为乡村艺术家——写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文章来源:微观三农    作者:董进智     日期:2020-09-13 01:10:18 阅读量:

1-2009130110553M.jpg


让农民成为乡村艺术家

——写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就要到了。村民们将满怀喜悦,载歌载舞,庆祝农业丰收,展示美好生活,表现炙热情感,歌颂伟大新时代。这让笔者想起乡村艺术化。乡村艺术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正在形成共识。笔者就乡村艺术化的主体问题进行研究,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市民、艺术家还是村民?


目前的焦点在于,乡村艺术化是艺术家的行为,还是村民们的实践?有人以为,乡村艺术化是艺术下乡,是艺术家的群体行为,是一批批画家、书法家、音乐家、雕塑师、设计师深入乡村,兴起了一个个艺术乡村建设项目,似乎离开艺术家们乡村艺术化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狭隘的。乡村艺术化需要多种角色参与,协同推进,但主角自然应当是当地的村民。正如著名美学家、中国社科院高建平教授所说:“乡村艺术化,并不是把乡村当成一张白纸,由艺术家在上面绘画。乡村之美要在既有的条件下,由当地的居民自己将它美化。这里的要点在于,当地的居民是主体⋯⋯”


固然,当一群艺术家集聚到乡村,会“引爆”乡村。启动乡村艺术化,让乡村靓丽起来,山西省和顺县许村是这样,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迈景山是这样,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也是这样。但是,在笔者看来,乡村艺术化本质上更主要的是村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实践,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主要是当地的村民。不管乡村艺术化是艺术家启动、企业家启动还是政府规划启动,只有当村民们了解艺术,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怀着满腔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艺术化,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


展示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就是战旗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办的。走进乡村十八坊,琳琅满目的蜀绣、唐昌布鞋、郫县豆瓣等传统手工艺呈现在您眼前,美不胜收。战旗村因此成为城里人的旅游打卡地,每天都要接待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2019年7月,笔者去战旗村调研乡村振兴,就看到了那里的传统手工艺之美:第一,它美在传承了千年优秀文化;第二,它美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第三,它美在增加了乡村的就业机会;第四,它美在富裕了一方百姓;第五,它还美在是绿色环保产业。这些生态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源于战旗人的心灵之美。


其实,艺术家的艺术乡建也不纯粹是艺术家们的自娱自乐。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的“石节子美术馆”,就是石节子村籍艺术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靳勒同乡亲们一起开展的艺术乡村建设实践。大约从2008年开始,靳勒就邀请艺术界的朋友去石节子村与村民一对一结对子,一起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为此,他们实施了“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把石节子的山水、田园、院落、农具等等都变成艺术的元素和符号,让乡亲们同艺术家一起创造,让城里人同原住民一起分享。如今的石节子村,男女老幼都是艺术创作主体,“杨阿姨”也成了网红的乡村“艺术家”。


为什么说村民是乡村艺术化的主体呢?因为乡村是他们生长、生活的家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最后还将在那里回归自然。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一砖一瓦都撒满了他们的热血,一声一响都牵动他们的心灵。他们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有着剪不断的乡土情结,他们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少村民离开村庄,融入城市生活,也有一些市民走进乡村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但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仍然是乡村的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没有哪个群体能够替代他们,村庄是属于他们的,乡村艺术化当然由他们说了算。


在艺术家与村民之间,明确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低估艺术家的特殊作用。毫无疑问,艺术家是村民的艺术启蒙人,因为他们的介入,村民们才懂得艺术是什么、艺术又能为乡村做些什么,从而开始了艺术的觉醒,进而有了艺术创造的冲动,把生活变成艺术。艺术家更是化腐朽为神奇和点石成金的“魔术师”,一些边远衰落的传统村落在他们的手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则经他们的艺术点化而如虎添翼。艺术家还是乡村艺术化的示范引领者,正是一个个艺术家入驻乡村,影响带动了一批批、一片片艺术乡村的兴起。乡村艺术化,艺术家功不可没。


由艺术家与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的角色定位,可以类推出政府与村民、企业与村民、市民与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各自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表现不同是无疑的,但不管角色怎么变化,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当地村民才是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政府、企业、市民的介入、参与,必须以尊重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政府可以也应该去调研、指导、规划、推动乡村艺术化发展,但不能替民做主,村里的事当由村民来定。企业、市民可以去也需要他们带着资本、技术、项目去乡村,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和当地村民一起参与、共建、共享,但不能喧宾夺主,把村民边缘化。


发挥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蒙。这需要艺术家进村,采取讲故事、艺术创作、艺术体验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村民们懂得艺术是什么、他们身边有哪些艺术、艺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怎么利用艺术来建设美丽家园以及在乡村艺术化实践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在和顺县许村,正是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靠着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激情投入,同村民一起修复老房子、操办许村国际艺术节、开办国际艺术公社、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点燃了村民的艺术梦想,村民们由此成为美好生活的“艺术家”。如今的许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以艺术推动乡村复兴的样本。


发挥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的主体作用,关键是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造。这需要政府看到乡村艺术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自觉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并逐一分析辖区内村庄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个性特征、村民意愿, 制定出分类指导、从容推进的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激励政策,激发村民的创造性。四川省汉源县花海果乡,原本只是水果基地。正是县政府以“农情四季、百里画廊”为主题,规划出乡村之画、历史之画、自然之画、田园之画、家园之画“五幅画卷”,并持续支持,才形成“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展示出田园之美。


发挥村民在乡村艺术化中的主体作用,最终要让他们走上共创共享之路。乡村艺术化是开放的,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参与,共建共享才有生命力。四川省都江堰市原柳街镇是中国农民诗歌之乡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夜宿布金寺》,点燃了当地农民诗情的火种。三百多年前,这里又兴起了现编现唱、老少皆宜、口口相传的“薅秧歌”。进入新世纪,他们弘扬诗歌文化传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柳风诗社”。正是农民的诗歌创作、交流,吸引来艺术家和企业家共创,成功打造了农耕文明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和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的“七里诗乡”。


总之,村民是乡村艺术化不可替代的主体,推进乡村艺术化必须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觉醒了,行动了,人人都成了自觉展示乡村之美的乡村“艺术家”,乡村艺术化发展就大有希望。 


作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董进智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