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央第一次“把脉”川渝发展,相比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此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更高、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摘 要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
国家层面的正式规划尚未出台,我们预计成渝双城经济圈可能主要包括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辐射的经济圈及连接两者的中间城市,区域面积可能达到18.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近1亿,2018年GDP规模5.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7.0%和6.0%。
在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下,成渝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转型升级,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过去20年,成渝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传统工业向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双轮驱动成功转型。2017年,成都和重庆合计生产汽车400多万辆,约占全国15%,是中国西部汽车中心;2019年,成都和重庆笔记本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1.3亿台和86亿块,分别占全国38%和11%,是中国领先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往前看,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我们预计成渝地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有望实现突破,成为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通欧达海,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位置,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突出。向西,中欧班列打开通往欧洲的大门,截止目前,成渝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突破1万列,占全国比重超过40%。向南,经由西部路海新通道触达东南亚市场,通过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等方式进行物流往来,推动成渝地区与东南亚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向西南,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南亚市场,打开内陆开放的新方向。
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基建、现代服务业有望最先受益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一体化先行,两地交通运输厅规划2025年基本形成“1123”交通圈,交通基建需求旺盛。同时,成都、重庆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优势突出,有望持续加大投入,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此外,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业贸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成都和重庆也在积极展开合作,多角度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正 文
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成渝发展战略持续升级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简称“双城经济圈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已不是中央第一次“把脉”川渝发展,相比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此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更高、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也更符合客观规律,政策发力也更精准。
► 战略定位更高,双城经济圈明确战略定位为“两中心两地”,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经济中心的影响力从西部地区提升为全国,新增“科技创新中心”,预示着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 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渝地区更大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助推及引领全国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通欧达海,构建中国全方位立体开放的新格局。
► 在空间布局上,顺应现代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加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牵头的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 在重点发展领域上,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包括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还包括增强协调创新能力、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等,对区域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
图表: 针对川渝发展的国家战略升级路径
资料来源:发改委,新华社,中金公司研究部
成都与重庆的“双城记”
目前有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诸多细节尚不明确,国家层面的规划纲要有望于今年陆续编制。我们发现:
► 参考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双城经济圈可能主要包括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辐射的经济圈及连接两者的中间城市,具体指重庆市的渝中、万州等27个区(县)与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合计1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9%;
► 主要经济指标上,成渝城市群2018年GDP规模合计约5.6万亿元,占全国的6.0%;常住人口共9,749万人,占全国的7.0%;
► 区域内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明显,以2018年为例,成都人均GDP为9.5万元,重庆人均GDP6.4万元,相对较高;而川南、南遂广、达万等城镇密集区人均GDP仅分别为4.2、3.4和2.9万元,相对较低。
图表: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资料来源: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8年,成渝城市群面积、人口、GDP分别占全国的1.9%、7.0%和6.0%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成渝城市群区域内人均GDP呈梯度分布(2018年)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定位于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发展战略
一方面,成渝经济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个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
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圈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推进平台,根据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促进成渝城市群及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
图表: 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交叉地带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特别地,我们将成渝经济圈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相比较,可以发现,
► 体量规模上,从GDP、人口、面积等指标上看,成渝经济圈体量规模小于长三角及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其2018年GDP规模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4、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5.2%;但是,要高于关中平原城市群,GDP规模是后者的2.8倍;
► 发展水平上,考虑人均GDP,2018年成渝经济圈的人均GDP5.7万元,明显低于长三角9.9万元的水平,略低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5万元,稍高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4.8万元;
► 产业结构上,四个城市群中,2018年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为45.2%,成渝城市群与关中平原相差不大,分别为42.5%和42.9%。相比之下,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占比41.5%,第三产业占比54.5%。
图表: 成渝城市群与其他三个城市群宏观指标对比(2018年)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稳步增长
过去20年成渝地区GDP复合增速达15%:过去20年,成都和重庆经历高速发展,GDP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到15%,高于全国13%的增长水平。特别地,2019年成都和重庆GDP分别实现7.8%和6.3%的增长水平。
成都和重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中国统计划分的西部地区[1],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以西部地区1%的地理面积和13%的人口,创造了20%的经济总量(2019年)。从2019年西部各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重庆和成都是西部GDP最高的两大城市,分别是第三名西安的2.5倍和1.8倍。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调整:2012年以来,四川、成都、重庆第二产业占比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渐显;2019年四川、成都和重庆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2%、66%和53%。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成渝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亮点:大量引入外资、中欧班列的开通迅速提升成渝地区的外贸发展,2019年四川、成都、重庆进出口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4%、17%和6%,高于全国3%的水平。特别地,2019年成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重庆,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图表: 2000-2019年成都和重庆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高于全国13%的水平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成都和重庆以西部地区1%的地理面积、13%的人口比例创造了20%的经济总量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重庆和成都GDP为西部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西部城市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2年以来,四川、成都、重庆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升
资料来源:四川统计局, 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7年以来,四川、成都、重庆进出口实现高增长
资料来源:四川统计局,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从传统工业向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双轮驱动转型:2018年成都、重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两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47%和41%,是两个城市的绝对支柱产业,双轮驱动明显。相比于2011年,成都的汽车制造和重庆的电子信息行业占比均不足10%,仅7年时间,成渝双城就实现了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型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成都、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平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也不断攀升,2019年成都和重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达5,224万亿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规模的10%。
全方位布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成都和重庆专注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两个城市先后发布战略新兴产业指导政策,提出2020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几年来,成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航空航天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重庆在电子核心基础部件\大数据\人工智能\陆海高端交通装备等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图表: 2011-2018年成都电子信息行业收入占比从17%增长至31%,汽车制造业占比从7%增长至16%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1-2018年重庆电子信息行业收入占比从7%增长至22%,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巩固优势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局,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成都和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政策
资料来源:发改委,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重庆市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蓄势扩链,培育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
共建中国西部汽车中心
汽车制造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重庆是中国传统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成都是后起之秀,2015-2017年,成都和重庆每年汽车产量在400万台,占全国比例15-16%,产业地位突出。近两年来受市场低迷及品牌定位影响,成都和重庆汽车产量从高峰时期年均400万辆下降至2019年241万辆。不过,随着自主品牌在2019年下半年的销量反弹,以及长安福特加速计划的落地,我们预计成都和重庆的汽车产业或有望实现重大改善。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成都、重庆有望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比如重庆,明确提出2020/2022年实现20/40万辆新能源汽车和80/12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件,争取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率达到50%,到2022年达到60%。成都也提出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达到500亿元规模的目标。
产业协作,互补优势,共建中国西部汽车中心:重庆拥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成都在研发创新能力有突出的优势,我们预计未来成渝将发挥互补优势,继续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等方面深度合作,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双城联动共建中国西部汽车中心。
图表: 2015-2019年,成都和重庆汽车产量有所下滑,占全国比例从2015年16%下降至2019年9%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重庆争取2020/2022年新能源汽车超过20/4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超过80/120万辆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筑就智能制造创新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猛,全国电子制造重镇:如前所述,过去十年间,成都、重庆电子制造业发展快速,成为两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从产品产量上看,2019年成都和重庆笔记本计算机、手机产量和集成电路分别为1.3亿台、1.8亿台和86亿块,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8%、5%和11%。
打造万亿产业集群,深化智能改造:目前,成都已形成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简称“芯、屏、端、软、智、网”)六大领域的全产业链条;重庆在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并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我们预计未来成都和重庆电子产业有望形成万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软硬并重,“四链”融合,协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我们预计成都和重庆可发挥各自现有优势,进一步整合双方在软件和硬件领域已有的相关积累,从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等角度推进成渝地区的深度融合,共同筑就中国领先的智能制造创新基地。
图表: 2019年成都和重庆笔记本计算机产量合计占全国38%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成都和重庆集成电路和手机产量合计占全国5%和11%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重庆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工业基础+科教实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川渝历史上为西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尤其是后来的“三线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川渝的工业化进程。通过“三线建设”,成都工业从弱到强,形成了以电子工业、机电为代表、门类相对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样,重庆也建立了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
成都、重庆具备丰富的科教资源。成都、重庆高校院所众多,截至2019年两地分别有高校57所、65所,其中,3所985院校,7所211院校。两地高校在校生人数达97.2万人、90.8万人,合计约占全国的6%。
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突出。近年来,成都、重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高于全国。从研发产出上看,成都、重庆每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连续攀升,2019年分别达9,179件、7,000件,合计占全国比重3.6%。
图表: 近年来,成都、重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庆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未发布2019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成都数据不可得
图表: 成都和重庆科教资源丰富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通欧达海,引领内陆开放新方向
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位置,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突出。相比于东部沿海的三大经济圈“向东是大海”式开放的典型代表,成渝双城经济圈则是“向西是高地”式开放的先行者,引领内陆开放的新方向。
近年来,成渝经济圈通过基础设施对外互联互通,已逐步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 向西,通过中欧班列(成渝)等密切与中亚和欧洲的联系,开拓中亚、欧洲、非洲市场。中欧班列(成渝)原名中欧班列(重庆)和中欧班列(成都),分别于2011、2013年开通,目前在班列开行数量、质量上均为国内第一梯队;
► 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触达东南亚市场。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成都和重庆作为两端物流枢纽,有望重点围绕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打造枢纽经济增长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 向西南,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开拓南亚市场。
图表: 成渝经济圈开放通道示意图
资料来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金公司研究部
近年来,成渝外向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一方面,如前所述,近年来进出口贸易是拉动成都和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2010-2019年,成都和重庆两地合计的货物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9.2%和17.6%,在全国货物出口和进口中的份额上升至约4%。
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外商投资,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注入新的活力。2001年以来,成都和重庆实际利用外资额快速增长,2001-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8.6%、18.2%。
图表: 2010-2019年,成都和重庆货物出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速达19%,占全国货物出口金额的比例提升至4%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0-2019年,成都和重庆货物进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速达18%,占全国货物进口金额的比例提升至3%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01年以来,成都和重庆实际利用外资额快速增长,2001-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8.6%、18.2%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对外贸易和吸收投资的产品构成及国别/地区上看,
► 承接产业转移,电子产品贸易贡献超过50%: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主要是成都)和重庆的货物进出口产品中,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分别占四川和重庆货物进出口金额的50%以上。
► 成都、重庆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美国,欧盟和东盟次之。2018年,美国占成都和重庆货物出口的比例接近30%,欧盟和东盟各自占比在20%左右。往前看,随着成都和重庆外贸“朋友圈”的扩大,多元化趋势渐显。
► 贸易活跃发展也促进了美国、新加坡等国加大投资。不考虑中转地中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分别是成都、重庆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2018年,美国投资占成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2%、新加坡投资占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5%。
图表: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集成电路为四川和重庆出口的主要产品,合计占货物出口金额的比例接近60%
资料来源:成都海关,重庆海关,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成都未披露进出口分产品数据,成都海关统计的为四川进出口产品数据
图表: 集成电路为四川和重庆进口的主要产品,占货物进口金额的比例在40%以上
资料来源:成都海关,重庆海关,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成都未披露进出口分产品数据,成都海关统计的为四川进出口产品数据
图表: 美国是成都和重庆货物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其次是欧盟和东盟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成都和重庆吸收外商投资中,美国、新加坡投资相对较多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根据统计局披露,成都数据口径为实际利用外资额;重庆数据口径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此外,在对外交流和开放合作领域,成都和重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分别在成都、重庆落户301家、293家;共有19个、11个国家获批在成都、重庆设立领事机构。两地分别与103个、46个城市确立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分别开通126条、95条国家(地区)航线。
成都和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也不断推进、收获成果。整体而言,成都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每年新增注册企业家数及注册资本稳步提升。2019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吸引外资企业注册略有缩减。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成渝自贸试验区将在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新兴金融等领域,进一步助力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图表: 2017年以来,成都和重庆对外交流及开放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地方政府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成都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和外资企业家数稳步增长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地方政府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成都新增注册外资企业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重庆新增注册企业和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数量
图表: 2019年,成都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资本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地方政府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欧班列向西打开通往欧洲的大门
中欧班列(重庆)原名“渝新欧”国际班列,开通于2011年3月19日,是第一条中欧班列。始发站为重庆团结村,由阿拉山口出境,沿途经过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终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中欧班列(成都)原名“蓉欧快铁”,开通于2013年4月26日,是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始发站为成都城厢站,由阿拉山口出境,沿途经过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最终抵达波兰罗兹。
2020年3月27日,成都、重庆两地始发的中欧班列首次共同使用“成渝”标识,标志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开启了融合发展进程[2]。
自开行以来,成都和重庆是中欧班列名副其实的“火车头”。截至目前,成都和重庆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逾1万列,2019年占全国数量的份额超40%。此外,成都和重庆中欧班列在重厢率等质量评价指标上也持续位于全国领先,2019年综合重载率分别为93%和94%[3]。
中欧班列的开通打破四川和重庆进出口贸易的物流运输瓶颈,促进外贸发展和产业扩张。对比航空和海运,中欧班列铁路运输的时间只有海运的1/3、价格只有航空价格的1/5[4]。中欧班列开通后,四川出口运输中,铁路运输占比逐步提升至10%。
未来,成都和重庆中欧班列加强合作,有望在货源组织、通关和在途时效上输出更强大的运载能力,通过提质、降本、增效,进一步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向西开放。
图表: 成渝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华丝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四川出口运输中,铁路运输占比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成都海关,中金公司研究部
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南联结东南亚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旨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支持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5]。规划期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所谓“新”,指的是西部地区货物不再优先向东,而是就近向南出境。
空间布局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包括“三大主通道”和“三大重要枢纽”:
► “三大主通道”:1)重庆—贵阳—南宁—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2)重庆—怀化—柳州—北部湾出海口;3)成都—泸州(宜宾)—百色—北部湾出海口;
► “三大重要枢纽”:1)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凭借“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区位优势,打造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2)成都。作为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引领和带动通道发展;3)广西。建设国际门户港,充分利用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强化通道出海口功能。
成都和重庆作为两端物流枢纽,有望重点围绕综合交通、商贸物流建设,打造枢纽经济增长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图表: 西部陆海新通道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金公司研究部
目前,成都、重庆已形成三种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组织形式: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和跨境公路班车。
► 铁海联运班列发自成都和重庆,经铁路抵达广西钦州港、再通过海运到达东盟各港口,进一步连通国际海运网络。铁海联运班列运载的货物抵达东盟港口的运输时间为7-10天,相比传统江海联运方式,国内段运输可节约10-13天,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提速15-20天[6]。
► 国际铁路联运依托中国西部地区连接中南半岛国家的铁路干线,从成都、重庆等地出发,经广西、云南等省区重点沿边口岸进出境,联通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
► 跨境公路班车则依托中国西部地区连接中南半岛国家的公路干线,从成都、重庆等地出发,经广西、云南等省区重点沿边口岸进出境,联通越南、老挝、缅甸、新加坡等国家。
2019年,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分别开行923班、71班、1,252车次,共运输集装箱约5万标箱,运输货值约101亿元,货源也从西南地区扩充到了华中、华东、华南地区[7]。
2019年,成都南向班列国外段以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尼为主要目的地,辐射中南亚和中东非洲的51个国家、92个港口[8]。
展望未来,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望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打造中国对东南亚贸易的内陆“桥头堡”。
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基建、现代服务业有望最先受益
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一体化先行
成渝两地的融合发展需要交通一体化。从顶层设计看,在中央财经委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位居首位。在执行层面,两地交通建设也已按下“快进键”,今年3月召开的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明确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今年的首要重点任务。
► 预计到今年年底川渝间高速公路通道达12个、川渝毗邻地区二级及以上标准普通国道达到9条、三级及以上普通省道达到10条,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体化发展[9]。6月11日川渝两地交运企业就今年年底两地城区公共交通票务“互通”取得共识[10]。四川省今年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资额达1,900亿元,重点项目包括: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络的完善,成渝中线高铁、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的开工等[11]。
► 预计到2025年两地基本形成“1123”交通圈。到2025年川渝间将形成17条以上高速公路大通道,1,700公里IV级及以上航道,300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据四川和重庆交通运输厅规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1123”交通圈(成德眉资都市圈1小时通勤、成渝双核1小时直达、成渝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互通、毗邻省会3小时到达),川渝会同贵州等省份基本建成西部陆海通道[12],相关交通基建投资需求旺盛。
图表: 到2025年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形成“1123”交通圈(图中以部分城市为代表说明)
资料来源:谷歌地图,成都日报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基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根据今年4月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涵盖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
新基建将助力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成都、重庆在新基建领域优势突出,两个城市均入围5G试点城市、均为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特别地,6月5日川渝两地信息通信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3],双方将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抓手,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区,率先构建全国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
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成都和重庆分别发布《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公告版)》和《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具体而言:
► 成都:通过构建“四张网”(信息网、能源网、交通网、产业网)大力推动新基建建设。成都市建成区至2022年将建成6.5万个5G基站,5G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推进14处数据中心建设,总规模达14万个机架(目前约7.3万个机架);
► 重庆:至2022年新基建领域总投入3,983亿元(相当于其2019年GDP的17%),重点推进375个新基建项目,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80%以上。另外,据重庆市通信管理局预计2025年全市范围内将建成15万个5G基站[14]。
往前看,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展开,我们预计成都、重庆将立足已有优势,有望在新基建领域形成创新协同发展,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新基建领域率先突破,形成新的互联互通新模式。
图表: 成都新基建专项规划:通过构建“四张网”大力推动新基建
注:以上内容选自《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公告版)》,部分领域的规划仍处于送审稿中、在编中;资料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0~2022累计规划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相当于2019年GDP的17%
资料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两地现代服务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期,成都、重庆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业贸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也积极展开合作,多角度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图表: 近期成渝两地加快在科技信息服务、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资料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日报,四川日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 成渝两地共同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促进物流运行效率提升。近日成都和重庆两地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两地共同支持推进成渝两地航空、航运、铁路等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多式联运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 成渝两地致力于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金融监督管理局于6月签署《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力构建投融资平台、允许两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展业、设立分支机构等、探索成渝两地联合授信机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企业相互挂牌等。据成都和重庆市政府预计,2025年成都、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分别有望从2019年的11%和9%提升至13.4%和9.5%[15]。
图表: 重庆市和四川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步下降,但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成都市和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1%和9%,2025年预计提升至13.4%和9.5%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重庆市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