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重点任务如下:
科学确定产业规模。贫困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思想,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系统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优势布局、突出特色和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宜种则种,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食用菌产业主产区,不断优化食用菌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切实加强产销对接。多措并举,加大批发市场建设,推动贫困地区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主动“走出去”,与流通商、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企事业单位食堂、连锁酒店等建立联系,积极推进食用菌电商发展,拓展销售渠道。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实施食用菌产品分等分级,切实推进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食用菌衍生产品、保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挖掘食用菌产业文化内涵,发展食用菌创意园区、采摘体验和产业观光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食用菌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由散户生产向联合合作生产转变,积极发展企业工厂化生产,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产模式,提升绿色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关键技术引进和技术集成攻关,提高食用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培育食用菌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促进贫困地区茶产业稳定发展,重点任务如下:
合理控制规模。坚持适区适种、适种适制、适度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品种特性,促进产量和品质提升。突出地区优势,四川、湖北贫困茶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广东、福建贫困茶区,重点发展优质乌龙茶和名优红茶;云南贫困茶区,重点发展普洱茶和红茶;重庆、湖南、贵州、广西贫困茶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黑茶。
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提升茶园基础设施,提高茶园管护水平,逐步淘汰立地条件差、效益低、生态风险大的茶园,改造一批具备较好发展前景的低产低效茶园,引导新种植茶园使用茶树良种。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开发茶叶新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强化品牌建设。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积极创建、培育茶叶品牌。鼓励小微茶企与茶农或合作社结成联盟,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公共营销力度,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做好产销信息的采集、共享与发布。强化信息服务和宣传引导,提高茶叶品牌市场影响力。
强化科技支撑。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优先到贫困地区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贫困地区茶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切实防范风险。科学评估种植茶叶品种与本地自然条件的匹配程度,防范自然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开展茶叶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降低市场风险。鼓励创设茶树越冬冻害险、倒春寒冻害险、夏季高温旱害险等茶产业专项保险产品,增强茶农抗风险能力。